傳媒視角
群眾新聞:南繁基地的育種人
“我們培育的黑甜糯玉米‘陜科9148’和黑色水果玉米‘陜科6788’等品種已經被好多企業預定了,我們正在抓緊時間制種?!?月28日,陜西省生物農業研究所竇秉德研究員介紹,黑甜糯玉米“陜科9148”去年在陜西、甘肅、寧夏等省份開展區域試驗之后,就被很多企業盯上了,供不應求?! ?/p>
這段時間,陜西省科學院一所一品項目“生態高值特種玉米種質提升與健康食品產業化”的南繁工作正在位于海南省樂東縣的陜西省南繁育種基地緊張地進行著。
駐扎在南繁基地的陜西省生物農業研究所科研人員:竇秉德(中)、戴佳錕(右一)、史紅麗?! ?/p>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全國大批農業科研工作者如候鳥一般每年冬季進入海南,利用海南省西南地區適宜的光溫條件,從事農作物品種選育、種子生產和種質加代鑒定等工作。從雜交水稻、高產玉米到抗蟲害的棉花,我國已育成的農作物品種中有七成以上經過了南繁基地的培育?! ?/p>
據了解,此次南繁工作,陜西省生物農業研究所種質創新與分子育種研究中心繼續與陜西省內各地市農科院、中大型種業企業一同在陜西省南繁育種基地開展。為了加快一所一品項目進展,全面推進繁育工作,陜西省生物農業研究所種質創新與分子育種研究中心不僅從陜西省種子管理站爭取到了南繁基地入駐單位中最多的耕地,還在周邊村莊租賃了一片試驗地?! ?/p>
此次南繁工作,除了種質創新、自交系選育、新組合品比試驗等育種任務外,陜西省生物農業研究所種質創新與分子育種研究中心還增加了數個親本材料的擴繁和“小制種”工作?!翱紤]到人手短缺和任務交叉的現狀,我們此次南繁工作總體分為五期開展,第一期播種開始于2022年11月6日,最后一期結束收種預計在2023年3月初。玉米育種田間工作的高峰是套袋、授粉的時候?!备]秉德介紹,此次南繁的高峰期從2023年元旦開始,預計將持續到2月初?!霸诖似陂g,駐扎的科研工作者每天工作9小時以上?!彼f。
目前,雖然一期、二期的工作已經完成,但本著不放過任何一個發現,不浪費任何一顆試驗玉米的科學態度,該中心科研人員依舊在試驗地中反復觀察、篩選,找尋發現可以繼續開發的玉米材料?! ?/p>
繁忙的工作換來了豐碩的收獲:截至1月24日,陜西省生物農業研究所種質創新與分子育種研究中心已經完成了套袋材料25000余個、授粉15000余株、新雜交組合559組,繁殖、選育黑色甜糯玉米系列自交系材料211份、黑糯玉米材料393份、自交系和親本材料37份,完成了33個雜交組合的田間表型記錄和分析、篩選?! ?/p>
1月24日整日,南繁基地恰逢6-7級的持續陣風。該中心培育的平均株高3.8米的花青素系列飼草,憑借優異的扎根能力抵抗住了大風。據了解,該系列飼草具有高生物量、高花青素、抗倒伏、耐澇等特點,是優質無抗飼草玉米的潛在新品種。
在接下來的南繁工作中,該中心科研人員將繼續完成剩余試驗材料和繁育材料的套袋授粉工作,并采集、分析整理全生長季的田間數據,待后續果穗的穗選分析和種子的粒選之后,于4月初在臨潼春季播種開啟新一季的育種工作?! ?/p>
“還有一些新品種,我們還將擴繁。我和團隊會繼續努力,不斷優化鮮食玉米品種性能,加快成果轉化和品種推廣,服務鄉村振興!”竇秉德滿懷信心地說。(群眾新聞 張梅)